当消费陷阱日益隐蔽,当某些消费行为被嵌入“高科技陷阱”,不仅消费者防不胜防、权益受到折损,更会严重危及市场经济秩序的诚信根基。拿出能“一剑封喉”的技术手段切断这些制造乱象者的财路,需要监管下更大的功夫。打造更高质量的消费环境,公平不应是幻想,安心不该成奢求。
到网站下载软件后,电脑里莫名多出几款不需要的软件,还有不请自来的弹窗广告,电脑也变得有些卡顿;装有低版本操作系统的儿童手表,里面的APP无需用户授权就开启多种敏感权限,轻易获得孩子的位置、人脸图像、录音等隐私信息;在问答平台、论坛等寻求帮助时,所看到的问题和答案多是由口碑营销公司冒充真实用户“自问自答”做出来的……在今年的央视3·15晚会上,包括上述内容在内的一些乱象被曝光。
每年央视3·15晚会,对消费者来说,堪称一份避坑指南,哪家企业被点名、哪类乱象被曝光,观众在深感震惊之余,也收获了精准的消费提示。今年晚会播出后,不少网友感慨,“感觉自己神不知鬼不觉就被套路了”“甭说小心提防了,好几个我连看都没看懂”“简直一踩一个坑”。
不同于假冒伪劣、以次充好等传统消费陷阱,近年来曝光的消费乱象出现不少变化,消费陷阱更加隐蔽,消费者避坑越来越难。
比如,今年3·15晚会上曝光口碑营销公司操纵搜索结果,竟可以做到以海量“自问自答”以假乱真;“免费Wi-Fi”APP暗藏陷阱,消费者不仅根本连不上所谓免费Wi-Fi,还会导致隐私曝光;频频接到骚扰电话,只因用手机浏览网页就会泄露手机号……商家设下的圈套令普通消费者难以察觉、意想不到,甚至有的陷阱已然超过不少人的经验和认知范围。
更多的科技加持、更加细化的“设套”分工,使得一些消费陷阱设计很是“精密”。儿童电话手表操作系统版本的高低,直接关乎隐私泄露的口子大小;口碑营销公司的“万词霸屏”技术,可以实现用户凡上网搜索相关关键词,搜索结果都能被口碑公司左右;拨打骚扰电话的链条上出现诸多利益合谋者,有帮着搭建外呼系统、隐藏主叫号码、规避投诉和监管的,有帮着利用大数据精准抓取用户联系方式的。诸如此类的一系列特点和动向之下,让缺乏相关专业知识的消费者一一识别、精准避坑,真的很难。因此,需要监管部门与时俱进,提升监管的科技手段,精准打击欺诈乱象。
此外,某些消费陷阱正由潜规则变为明规则,而消费者多数时候只能无奈就范。如今年3·15晚会揭露的软件下载网站存在捆绑下载行为,早已不是什么秘密。在近日中消协发布的“2020-2021年度消协组织维护消费公平十大典型案例”中,诸如智能电视开机广告不可关闭、燃气公司强制搭售燃气险,消费者也再熟悉不过。但是这些问题却成了消费维权领域多年来一直难以治愈的顽疾。拿出能“一剑封喉”的技术手段切断这些制造乱象者的财路,需要监管下更大的功夫。
每年3·15前后曝光的消费领域乱象之所以引来大量关注,就在于相关问题和案例的典型性,其始作俑者并不局限于一家店铺、一个企业,其呈现出的特点和趋势在倒逼监管触角进一步延伸、监管手段进一步升级,尤其是提升监管手段的科技含量。
“公平守正 安心消费”是今年央视3·15晚会的主题,其实也是时下广大消费者的心声。当消费陷阱日益隐蔽,当某些消费行为被嵌入“高科技陷阱”,不仅消费者防不胜防、权益受到折损,更会严重危及市场经济秩序的诚信根基。
打造更高质量的消费环境,公平不应是幻想,安心不该成奢求。期待消费维权领域能有更多新突破、新作为、新成效,助力消费信心的提振及消费潜力的挖掘,为市场秩序的健康有序提供更坚实的保障。(本报评论员 韩韫超)
Copyright © 2015-2022 华中公司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京ICP备12018864号-26 联系邮箱:2 913 236 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