湖南日报·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王柯沣 杨永玲 通讯员 蒋琼 艾文风
近日,记者探访位于零陵区的永乐制鼓厂,走进制鼓厂,耳中传来嘭嘭的敲打声,引入眼帘的是高高叠放在一边的乐塘皮鼓,整个作坊空气中弥漫着木材独有的清香,展现在眼前的正是手工艺人忙着给新鼓调音的动静。
鼓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,鼓是精神的象征,舞是力量的表现,鼓与舞融合,是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姿态,自此有了鼓舞士气的文字表达。零陵区珠山镇乐塘村的乐塘皮鼓制作,历史可追溯至清咸丰年间,迄今已有160余年。“做皮鼓的这门手艺也是一代代传下来的。”乐塘皮鼓传承人张建明说。
(相关资料图)
今年63岁的张建明,家中祖辈都是传统木匠, “小时候就在一旁看着一块木头经过父亲的雕刻打磨,变成了一面鼓,着实让我着迷。”张建明笑着说。耳濡目染之下,他从小就对这一行当产生了兴趣,19岁的他便开始跟着父亲学习手工制鼓技艺。
在这个行当里已经称得上大师的张建明如数家珍地介绍说,“皮鼓制作出来的音色强弱、是否耐用,选材是相当的讲究。乐塘皮鼓多选用杉木、椿木等木材。杉木木质韧性较好,且质地较轻,是制作大鼓的最好木料;而中小型鼓则多用椿木、香樟等,这些木材坚硬且有很好的纹理,制作小鼓音色铿锵,经久耐用。”
“选好木料,将木材晒干后,便是锯木、切缝。”张建明一边说一边给记者展示。在电锯的轰鸣声中,木屑飞舞,手工艺人将选好的木头截成一块一块的弧型木板,再将木板根据角度、尺度进行切缝。“这道工序看着简单,实则最考究一个人的眼力和手下功夫。锯下来的木板要严丝合缝,拼成一面鼓,这对手艺的要求极其严苛。”张建明说,“刚开始的时候,我一个多小时才能完成一面鼓,熟能生巧,现在最快的时候只需要15分钟便能完成一面鼓的切缝。”
乐塘皮鼓除了木材,最重要的便是牛皮的选择。“最好的一般是牛颈上的皮子,因为这块牛皮,质地坚硬,富有弹性,最耐用,且音质清脆。”张建明说出了其中的门道,在做鼓的及时道工序中,刨皮是至关重要的一步,鼓皮必须削得均匀、厚薄适当,鼓声才能清脆洪亮。
在刨好的牛皮边缘钻孔穿绳,覆盖鼓面一端,撬动千斤顶拉伸牛皮,这使得鼓体更耐用,音色更雄浑。调音是个技术活,“牛皮拉伸的越紧,音调越高。”几十年的制鼓经历让张建明的耳朵比机器还灵。牛皮用绳子穿起来,绷紧之后,鼓筷轻轻一敲,耳朵就能分辨出声音的好坏,相比现代的各种测音设备,乐塘皮鼓的调音完全依靠身体的本能。
绘边线、钉竹钉,剪掉多余边料,画好鼓面图案,打磨鼓身、刷上油漆,一面鼓才算制作完成。“一面鼓从选材、打磨、制作,到最后完工需要半个月以上。”张建明说。
乐塘鼓种类涵盖太平鼓、庙鼓、堂鼓、扁鼓等多个鼓种,可以满足不同场合的需要。张建明数十年来坚持纯手工制鼓,精工细作,从他手里出来的鼓,外形美观、经久耐用,销路也越来越好,最远卖到了东南亚国家。“如今,一年大大小小能做1万多面鼓,毛利润达200余万元。”张建明说,不同的鼓除了鼓面大小不同外,声音也有高低,以满足不同场合的需要。
“乐塘皮鼓是老祖宗流传下来的技艺,有着独特的魅力和社会需求,因此不能丢,要在我们手里一代一代传下去,而且要越做越好。”张建明不仅把这门技艺当作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待,而且还要把它做成充满朝气的产业。
Copyright © 2015-2022 华中公司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京ICP备12018864号-26 联系邮箱:2 913 236 @qq.com